崔双林
菜花黄,麦苗青,杨柳随风。阳春三月,我来到峰峰矿区大社镇南旺村。这里有一位农民“剧作家”,让人倾心。 走进村庄,首先闯入我眼帘的是“干群共创生态文明家园”的大幅标语,端庄大方地写在迎面宽阔的墙上。笔直的柏油路的南边是一排挺拔的松树。
&nbs
p; 房保文,55岁,是地道的农民,他中等个,厚嘴唇,打小就喜好文学,只要农闲他就呆在书房里,还常为村民免费提供图书阅览。他已有多篇反映农村生活的文章见诸报端。他家有6亩地,种玉米,也种麦子,每亩收成在1000斤以上,在全村属于中等经济水平。 他根据本村的生活实际,创作了一个小话剧名叫《西望村》。全剧共分5场,通过剧中10多个主要人物以及剧情的发展变化,表现了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和对现代新生活的追求,歌颂了党和国家实施的惠农新政策。了解南旺村的人都知道剧中的人物是村里的谁。这部《西望村》发表在《希望之歌——邯郸市峰峰矿区创建文明生态村文艺作品专辑》之中。
李守强,53岁,是个实干家。他身板挺壮,精神抖擞,灰黑的脸庞,更显实诚老练。他风尘仆仆赶来,握着他那粗壮有力的手,我感到没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难。他是共产党员,村支书,是全村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。
这次我到村采访,正赶上他与村民们一起植树,难怪他一身风尘。这村有句口号,叫“村民有困难就找村干部”,就写在村街道的大牌子上,格外醒目。这也是南旺村多年来的规矩。去年冬天,村民孟宪云申报计生奖励补助,自己没有能力办,是村里帮着办的。孟宪云的老婆病在床上,小孩又有癫痫病,不能下地。按土话说,这位村民是“最没材料的人”,就是这位农民,得到了村里的关爱和帮助。
这村有50亩冬暖大棚,纯收入每亩在20000元左右。我和李支书驾着摩托车来到种菜能手张金荣的大棚。张金荣,40来岁,勤劳贤惠,她和儿子一起种大棚菜,她微笑地向我们介绍大棚菜。她是种菜能手也是文艺能手,“南旺村文艺宣传队”成员。
她有两个大棚,一亩三分地,亩产西红柿30000斤,年纯收入两万多元。
说起大棚,还是4年前李支书带着村民三次到山东考察后才定案建造的。这村没有铁、煤等矿产资源,是个纯农业村。要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,就得面对现实,学好用好政策,学好用好农业科技。
南旺村虽然偏僻,却因生态文明、无公害大棚、农村文化建设出色而闻名遐迩。这村有400户人家,1300多口人,有耕地2360亩。解放前这村就有清华、北大生。如今,就读南开、哈工大以及在国外经商的大有人在,还有北京协和医院的博士。
目前,这村6岁以前的孩子有20多个都要接送于南旺村与江红集团之间,往来10多公里,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城市化的教育。
来到村委会办公室,“南旺村村委会历任党支部书记简介”中介绍:李守强是第六任党支部书记。墙上挂着“全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农村党支部”、“邯郸市三星级平安村”、“矿区科技创新及应用奖”等光荣称号。这村的干部自己动手制作文化宣传牌,宣传农村政策,引领农村工作。村民们还自发组织起“南旺村心连心艺术团”、“南旺村文艺宣传队”,农闲时集中排练,春节期间在村演出,还要参加区里的汇演比赛。就冲这文艺活动的热乎劲,磁县、武安等附近一些村的宣传队都要届时到南旺村演出交流,活动搞的好不热闹。村里有个叫李美书的老汉,编、导、演全活儿,多才多艺,演啥像啥,2003年还得过省里的奖哩。李支书也是个热心的通讯员,他写的有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发表在农民日报、河北科技报上。
南旺村,小小的村庄,富有文采的村庄。这儿的农民朴素诚实,村容整洁,村风文明,在奔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道上,他们一步一个脚印,种一亩地洒下希望,写一篇文章留下文明。我与房保文站在村街握别,已是太阳西下。墙上写着“践行三个代表,建设高标准生态文明村”,身旁是孩子们在村健身场高兴地打秋千,路边还有健身的村民,远处村民们还在植树,这都映在了金色的阳光里,像悠然秀美的乡村图,诱人、醉人。我握着这位农民“剧作家”那双带茧而又文气的手,望着他热情的笑脸,我闻到了和谐文明的气息,我把秀美的乡村图装在了心里!